2025年5月,河南省某县一名46岁女性刘某被发现在家中死亡,其生前不仅患有艾滋病,更在数月前经历了一场复杂的妇科手术。是术后并发症?是艾滋病病情恶化?还是另有隐情?一场系统的法医学解剖检验悄然展开,最终揭开了死亡背后的多重病理机制。
刘某,2010年确诊HIV感染,接受抗病毒治疗,服药依从性差,时有漏服错服。2024年12月,她因“停经57天,彩超提示瘢痕妊娠”入省某传染病医院,接受了子宫瘢痕妊娠清除术、刮宫术等,术后HCG水平持续偏高,曾两次接受甲氨蝶呤治疗。2025年1月出院时,诊断已包括HIV感染、中度贫血、脂肪肝、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基础疾病。
四个月后,刘某突然死亡。为明确死因,公安机关委托河南科技大学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尸体解剖鉴定。解剖发现,其右心室及肺动脉主干内可见巨大血栓栓子;左腘静脉亦见血栓形成。肺部呈现急性淤血、水肿,伴间质性肺炎及局部小叶性肺炎;脑组织则显示水肿、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症反应。此外,空肠淋巴滤泡增生、脾脏淋巴细胞减少等多处改变,均提示艾滋病所致免疫系统损害及多器官受累。毒物检验结果显示,排除中毒致死可能。
死因终于查明,刘某直接死因为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,导致呼吸循环功能衰竭,血栓来源于左腘静脉。而艾滋病及其所引起的免疫抑制、慢性炎症和多器官机会性感染(如肺炎、脑炎),则显著加速了全身机能恶化,促进了死亡进程,属于辅助死因。